當我們談到買房, 大多數人第一個關注的就是「房價夠不夠便宜」, 是不是買在低點、有沒有議價空間? 建商是否有額外贈送傢俱、家電,像是冷氣、系統櫃、廚具等.
接著研究各家銀行的房貸利率、比較哪家成數高、利率低, 並開始準備買房頭期款.
但其實買房遠遠不只是「準備好頭期款 + 每月繳房貸」這麼簡單, 真正麻煩的是那些你沒注意到的「隱藏成本」, 每一項都像不斷冒出來的地雷, 讓人措手不及.
那麼買房到底會遇到哪些隱藏成本? 一起來看我的實戰經驗!
印花稅
「印花稅」簡單來說就是:
對「買賣契約書」課稅
依《中華民國印花稅法》第 1 條規定, 只要有簽買賣契約 (如: 房屋買賣契約、土地買賣契約) 就要貼印花稅票, 作為稅務憑證單據.
憑證單據上由政府蓋個印, 就成為合法憑證, 在訴訟時有法律保障, 所以大家對交納印花稅也樂於接受, 但若未貼印花稅票被查到, 會被補稅與罰鍰, 因此不可忽視.
印花稅根據房屋評定現值與土地公告現值來收費, 而不是以成交價為準, 由買賣雙方平均負擔, 計算公式:
印花稅 = (房屋評定現值 + 土地公告現值) × 0.1%
房屋評定現值
「房屋評定現值」不是實際成交價, 而是由當地縣市的「不動產評價委員會」, 針對建築物的地點、屋齡、建材、樓層等條件所核定的價值, 每 3 年會調整一次, 作為房屋稅、遺產稅或贈與稅等課稅基礎.
通常坪數(面積)愈大、屋齡愈新、建材愈好、地段愈優, 則評定現值愈高; 同時, 北中南不同地區的差異也大.
– [例子]:
台北市 30 年 ~ 40 年的老舊公寓, 房屋評定現值可能只有 100 萬 ~ 200 萬元, 跟市價動輒上千萬有很大落差.
土地公告現值
「土地公告現值」是由當地縣市的「地價評議委員會」, 針對土地區位、市場行情與使用分區等條件進行評估, 每年 1 月 1 日公告一次, 作為土地贈與稅、遺產稅或贈與稅等課稅基礎.
– [例子]:
一塊市價 2,000 萬的土地, 公告現值可能只有 1,000 萬甚至更低, 政府這樣設定, 是為了讓民眾在繳贈與稅或遺產稅時負擔不會過重, 所以公告現值對於財產移轉稅有很大影響.
延伸閱讀
契稅
依《契稅條例》第 2 條規定, 當你買房子時, 向政府繳的一筆稅金, 這筆稅金就是「契稅」, 代表你正式取得產權, 計算公式:
契稅 = 核定契價 × 稅率
核定契價
「核定契價」以房屋評定現值為基準, 而不是以成交價為準.
契稅稅率
契稅種類 (斜槓房產筆記) | 稅率 | 納稅義務人 | |
---|---|---|---|
買賣 | 6% | 買受人 | |
典權 | 4% | 典權人 | |
交換 | 2% | 交換人 | |
贈與 | 6% | 受贈人 | |
分割 | 2% | 分割人 | |
占有 | 6% | 占有人 |
– [例子]:
某甲的房屋買賣契約所載的成交價是 1200 萬元, 而不動產評價委員會所評定現值是 800 萬元, 那麼該棟房子的契稅為:
契稅 = 評定現值 x 買賣稅率 = 800萬元 x 6% = 48 萬元, 是筆金額不小的支出.
免課契稅的時機
● 買賣土地
– [註]:
因為土地部分會課徵土地增值稅, 所以不用課徵契稅; 而房屋的部分沒有增值的問題, 所以需要課徵契稅.
● 持有國宅
● 持有土地的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蓋房子
首購族往往在簽約當下只關心房價與貸款成數, 而忽略「契稅」需要「一次性繳清」, 造成資金調度困難. 因此建議購屋前務必查詢該地公告現值, 提早將契稅編入購屋總預算中, 也可與仲介確認是否可請代書協助計算.

規費
「規費」簡單來說就是:
政府提供的服務, 使用者付費
依《土地法》規定, 辦理房屋轉移登記時, 要收取的規費有「登記費」及「書狀費」:
所有權移轉登記費
當你買下房子後, 到所在地的地政事務所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時需要繳交的費用, 也就是把房子從賣方名下, 正式登記到買方名下, 這筆費用由地政事務所收取, 費率是公告現值的 0.1%:
(房屋評定現值 + 土地公告現值) × 0.1%
貸款抵押權登記費
如果你是貸款買房, 銀行會要求設定「抵押權」, 這時也需要在地政事務所做登記, 費率是貸款金額 1.2 倍的 0.1%:
貸款金額 × 1.2 × 0.1%
這筆費用是為了讓銀行在你還沒還完貸款前, 有保障權利的依據.
書狀費
這是地政事務所發給買方「建物所有權狀」與「土地所有權狀」時的費用, 每份書狀收取 80 元.
– [例子]:
某甲的房屋買賣契約所載的成交價是 1200 萬元, 跟銀行貸款 960 萬元, 而房屋評定現值 + 土地公告現值是 800 萬元, 則買房需要繳的規費如下:
● 所有權移轉登記費: 800 x 0.1% = 8,000 元
● 貸款抵押權登記費: 960 x 1.2 x 0.1% = 11,520 元
代書費/地政士費
「代書費」也叫「地政士費」, 就是請專業的代書或地政士事務所幫忙處理買賣過戶、抵押權設定、稅金申報、產權登記、水電過戶與實價登錄等一連串流程的服務費.
這筆費用通常是由買方負擔, 金額會依房子地點、價值以及要處理的項目不同, 大約落在 10,000 元 ~ 30,000 元之間, 常見收取費用的項目包括:
簽約金
俗稱「潤筆費」, 就是請代書幫你草擬買賣契約、安排簽約流程、確認雙方權利義務的費用.
過戶登記費用
把房子從賣方名下過到你名下的手續費, 是由地政機關收的, 費用依照公告地價和坪數來計算, 以一筆土地 (地號)、一戶房屋 (建號) 為收費標準.
抵押設定登記費用
如果你有申請房貸, 銀行會要求把房子或土地設為抵押品, 這時就需要辦理「抵押權設定登記」. 通常由代書幫忙處理這些登記手續, 這部分會產生一筆「抵押權設定登記」的費用.
因為申請貸款的是買方, 所以費用是由買方負擔, 金額會根據設定的筆數、案件複雜程度與不同代書事務所的收費標準而有所不同, 一般大約是 3,500 元 ~ 6,000 元之間.
雖然法律沒有規定一定要找代書, 但實務上要自己處理真的很麻煩, 只要哪份文件沒準備好, 就可能影響交易進度, 甚至出現產權問題.
找個有經驗又值得信賴的代書, 不只能省下很多時間和麻煩, 還能協助避開一些法律上的陷阱. 記得要先問清楚代書的收費項目與明細, 有沒有開立正式收據, 有需要的話也可以多問幾家比價一下, 讓花的每一分錢都值得.

實價登錄申報
當房屋買賣成交後, 依法必須申報實際成交價格, 也就是「實價登錄」, 這項制度是為了讓房市資訊更公開透明, 避免房價被哄抬, 減少資訊不對稱現象.
實價登錄申報時間
依規定, 從完成所有權登記的隔天起算, 30 天內就要完成申報. 如果你有找代書或房仲協助, 他們通常會幫忙處理; 但若沒有委託, 就得由買方自己負責.
實價登錄申報費用
「實價登錄申報費用」大約是 2,000 元 ~ 3,000 元, 要留意這筆費用有時會包含在代書費中, 也可能被獨立列出, 記得在簽約時先確認清楚, 如果在委任代書契約裡沒提到這筆費用, 結果代書又另外報價收費, 買方是可以拒絕支付的.
「實價登錄申報費用」乍看會覺得有點貴, 但實際想想, 一趟地政事務所來回的交通、排隊與處理時間與自己的時薪相比之後, 還是請專業幫忙反而省時又省力.

水電瓦斯費
搬新家可別忘了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水電瓦斯的過戶.
水電費
辦水電過戶時, 要準備所有權狀影本、身份證與印章, 親自到自來水公司和台電辦理過戶與結算費用.
瓦斯費
至於瓦斯費, 也需要準備所有權狀影本、身份證、印章, 以及最近一期的瓦斯費收據, 親自到天然氣公司辦理相關手續.
如果有請代書幫忙, 代書會一起處理水電瓦斯的過戶手續, 至於水電瓦斯的費用, 則以「實際交屋日」按天數比例分攤.
像在新竹, 台電、台水與中油天然氣的辦公室彼此距離不遠, 自己跑一趟, 大約一小時內就能搞定全部手續, 省下一筆「代辦費」, 對想省點開銷的人來說, 自己處理是不錯的選擇.

仲介費
透過不動產仲介買房時, 除了支付買賣價格外, 還需支付一筆「仲介服務費」, 簡稱仲介費, 通常在交屋時支付, 不可分期付款.
仲介費上限
「仲介費」上限為房屋成交價的 6%
仲介費比例
賣方負擔房屋成交價的 4%, 買方負擔房屋成交價的 2%, 俗稱「買2賣4」, 但實際收費比例是可以議價的, 由買賣雙方協商決定.
– [例子]:
當某仲介成交一筆 1000 萬的房子:
● 買方最高要給仲介 1000 x 2% = 20 萬的仲介費.
● 賣方最高要給仲介 1000 x 4% = 40 萬的仲介費.
當然仲介費是可以議價的.
仲介費看似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但與其省下仲介費而讓自己疲於奔命, 不如交給專業處理, 仲介工作涵蓋房屋帶看、文件審核、協助議價及買賣流程安排, 有些優質仲介甚至會提供驗屋與後續瑕疵處理的協助, 往往能減少許多潛在風險與時間成本.
申辦銀行貸款費用
向銀行申辦房貸, 除了房貸利息之外, 還有:
開辦費/手續費
銀行在申請房貸成功後收取的一次性費用, 金額約在 3,000 元 ~ 9,000 元之間.
信用查詢費
銀行向聯徵中心查詢借款人信用狀況所需的費用, 金額約在 200 元 ~ 500 元之間.
帳戶管理費
銀行在維護貸款帳戶運作, 如: 撥款管理、繳息紀錄、還款查詢等行政方面的成本, 金額約在 1,200 元 ~12,000 元之間.
鑑價費用
銀行在貸款審核前, 會請估價師對房子進行價值評估所產生的費用, 一般約在 5,000 元, 部分銀行會有免費的可能性.
建議和銀行申辦貸款前務必確認所有細節, 避免日後產生預期之外的開銷造成財務壓力.

履約保証金
「履約保証金」是買房時用來「保障交易安全」的一筆押金, 避免發生一方收了錢卻不辦理過戶、或簽了約卻反悔不買的情況.
當買方簽訂買賣契約時, 購屋款項並不直接交給賣方, 而是匯入由第三方機構 (如: 建經公司或銀行) 設立的「履約保證專戶」代為保管, 待完成房屋過戶及相關契約條件後, 才會撥款給賣方.
履約保證的費用通常是依成交總價的萬分之六計算, 由買賣雙方平均分擔, 各負擔萬分之三, 如此就能確保買方也能順利取得不動產所有權, 賣方確保能收到購屋款項.
火險與地震險
921 震災後, 政府規定屋主從原本「住宅火險」擴大為「住宅火災險」及「住宅地震基本險」, 即: 住宅火險必須附加住宅地震基本保險.
住宅火災保險
保障房屋本體受到火災損害時的修繕或重建費用, 保費根據房屋地址、樓高、結構與坪數等等來決定「保額」多寡, 因地區風險而異, 每年投保一次, 火險基本保費每年約數千元之間.
住宅地震基本保險
只保障房屋本體, 不包含動產和裝潢, 每年投保一次, 保費全國統一為 1,350 元, 保額最高為 150 萬元; 若要提高保障, 可以加保超額地震險, 保費根據不同保險公司而有所不同.
雖然住宅火災險及住宅地震基本險都不是強制性保險, 但銀行在提供房貸時通常會要求同時投保, 否則不會同意撥款, 主要用以降低銀行貸款風險和保障借款人.
延伸閱讀
房貸型壽險
「房貸型壽險」是一種以房貸為保額的壽險商品, 當房貸人於保險期間內不幸過世, 保險公司將理賠金額給銀行, 用來償還剩餘房貸, 避免債務轉嫁給家人.
房貸型壽險的保費根據房貸金額多寡、房貸人的年齡、性別 (男性保費高於女性)、保險期間與健康狀況而異來決定, 當保額增加與保險期間愈長, 則保費愈高, 一般來說, 一年保費約數萬元不等.
如果想避免風險降臨時, 自己的家庭暴露於風險中, 替自己的房子加保房貸型壽險, 也是不錯的選擇.
延伸閱讀
總結
買房是人生大事, 許多首購族在買房時, 僅把焦點放在「頭期款」與「每月房貸」, 卻忽略了一連串跟買房密切相關的「隱藏成本」.
從簽約那刻起, 各種費用就開始接踵而來:契稅、登記費、代書費、印花稅是基本配備; 接著還有裝潢費、家具家電、搬家費與管理費等開銷; 若是買預售屋或新成屋, 更有一連串代收代付的項目與驗屋費用.
會買房的是勇氣
買得起的是智慧
這些零散但不可避免的支出就像「隱形殺手」, 不知不覺讓你財務吃緊與生活品質下降. 所以買房不是「手上有頭期款」就能輕鬆上車, 更重要的是有「準備好全額開銷」的認知與預算規劃, 才不會讓夢想中的新家成為壓力來源.
© 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以原文連結分享本文|禁止未經授權轉載、節錄或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