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還是租房?3條公式幫你快速判斷選擇

買房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人生大事,但現實卻常讓人糾結:薪水凍漲、房價高漲,現在到底該買房,還是繼續租房?

對多數租屋族來說,最終目標都是晉升成「有房族」。然而,一旦咬牙背上 20、30 年房貸,每天為了「吃土養房」而犧牲生活品質;相反地,若選擇先租房存錢,又擔心房價漲幅跑得比薪水快,幾年後反而更難追上。

因此,要回答「買房還是租房」這個問題,不能只憑感覺或情緒,而必須用數據說話。其實,你不需要是理財專家,只要掌握本篇的 3 個簡單公式,就能快速判斷自己究竟適合買房,還是繼續租房更安全。想知道怎麼算?趕快往下看!

買房是圓夢還是惡夢?小君夫妻的矛盾心聲

小君和老公結婚 3 年,努力存下了 200 萬頭期款。眼看身邊朋友一個個買房,他們也心癢難耐。但現實擺在眼前:新竹隨便一間小兩房要價 1,500 萬,貸款 30 年、利率 2% 計算,每月房貸要繳將近 5 萬元。

以他們夫妻倆月薪加起來才剛破 10 萬元來說,光是房貸支出就幾乎要吞掉一半的收入,等於辛苦工作只剩下半條命在過生活。

  • 小君開始擔心:「買下去,我們是不是要 30 年都不敢出國、不敢生小孩?」
  • 老公卻說:「可是再不買,房價只會越漲越高,等到之後想買可能更買不起了。」

就這樣,他們陷入了兩難 —— 買房,怕淪為「房奴」;租房,又怕「越租越窮」。


其實,這樣的掙扎很多人都遇過。但好消息是,你不用靠感覺做決定。只要一步步學會如何運用房價所得比、房貸負擔率、租金收入比這 3 條公式,就能清楚知道自己適合買房還是租房,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避免讓房子變成壓垮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

房價所得比

「房價所得比」是衡量一個家庭購房負擔能力的重要指標,表示一個地區的房價與當地家庭年收入的比例。

計算公式:

房價所得比 = 房屋總價 ÷ 家庭可支配年收入

為了方便理解購屋難度,「房價所得比」常被叫做「購屋痛苦指數」,意思很直接:如果一個家庭把所有收入都拿來買房,不吃不喝、零花費,要存幾年才能買得起?

所以房價所得比數字越高,代表買房越「痛苦」;數字越低,就越有能力負擔房價。

房價所得比 | 等級表

房價所得比 (斜槓房產筆記) 等級描述 口語等級 說明
3 倍以下 高度可負擔 輕鬆買 幾乎不需要犧牲生活品質,就能在合理時間內買到房子。
4–6 倍 可負擔 合理買 房價相對合理,正常存款與房貸規劃即可達成。
7–9 倍 勉強可負擔 咬牙買 需要縮衣節食、貸款壓力不小,但仍可達成。
10–12 倍 高度負擔 屋奴 幾乎把大半收入拿來繳房貸,生活品質受影響。
13 倍以上 極度負擔 絕望 房價遙不可及,幾乎不可能靠薪資購屋。

依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房價所得比落在 4~6 倍才算合理。也就是說,一個家庭只要花上 6 年的收入,就能買得起一間房子。

 超過 6 倍就不合理

房價所得比 | 談「能不能買得起房」

但放眼台灣,房價所得比 6 倍以下幾乎是傳說。大多數人面對的現實,是接近 12 倍的「屋奴」甚至 13 倍以上的「絕望」 狀態。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一個家庭年收入約 113.7 萬。按照房價所得比 6 倍來算,房價應該落在 682 萬左右才算「買得起」。但現在哪裡找的到這種價格的房子?如果有,大多不是屋齡老舊,不然就是空間小到無法滿足一家人的居住需求。

然而,2025 年第 1 季全國住宅平均總價已經飆到 1,328 萬,對應 113.7 萬這個收入:

房價所得比 = 1,328 ÷ 113.7 ≈ 11.7 倍(遠高於 6 倍基準)

等於全國買房家庭平均要不吃不喝 11.7 年才能買得起一間房,還不包括日常生活開銷。也難怪,很多人明明每天努力工作,卻仍覺得房子遙不可及,這就是現實的殘酷。

– [例子]:

假設有一對夫妻,兩人合計年收入 200 萬元。現在他們在同一地段看到兩個選擇:

新成屋:總價 2000 萬元

30 年中古屋:總價 1200 萬元

如果選擇新成屋,房價所得比 = 2000 ÷ 200 = 10 倍 ➝ 顯然已經高於一般合理水準。

相對來說,若選擇中古屋,房價所得比 = 1200 ÷ 200 = 6 倍 ➝ 就比較接近理想範圍。

貸款負擔率

「貸款負擔率」指的是每月房貸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直接反映了你還房貸的壓力,也是銀行審核房貸時的重要參考。

計算公式:

貸款負擔率 = 每月房貸支出 ÷ 每月家庭可支配收入 × 100%

所以貸款負擔率數字越高,代表買房越「痛苦」;數字越低,則表示房價負擔能力強。

貸款負擔率 | 等級表

貸款負擔率 (斜槓房產筆記) 等級描述 口語等級 說明
0–30% 可合理負擔 輕鬆買 負擔率低,購屋壓力小,生活品質可維持。
31–40% 略低 咬牙買 負擔率中等,購屋需規劃,生活可能略受影響。
41–50% 偏低 屋奴 負擔率高,購屋壓力大,生活品質容易受影響。
51%以上 過低 絕望 負擔率非常高,購屋負擔沉重,生活品質可能被房貸綁住。

一般建議房貸負擔率控制在 30% 以下,也就是說,家庭收入最多拿 3 成來繳房貸比較健康。如果房貸支出超過收入的一半,就表示壓力太大,可能會影響生活品質,連日常開銷都會變得吃緊。

 超過 5 成就不合理

貸款負擔率 | 談「買得起後能不能活下去」

可惜在台灣,多數人的現實並非輕鬆的 3 成負擔,而是動輒逼近 4 成,甚至超過 5 成的巨大壓力

即使勉強跨過門檻買了房子,接下來面臨的就是漫長的房貸重擔。以全國住宅平均總價 1,328 萬元為例,若貸款 8 成、30 年期、利率 2% 計算,每月房貸約 3.9 萬元

根據主計總處數據,一個家庭年收入僅 113.7 萬,換算下來月薪約 9.5 萬元,這代表:

房貸負擔率 = 3.9 ÷ 9.5 ≈ 41%(遠高於 30%)

意味著全國買房家庭平均有超過 4 成收入被房貸吃掉,剩下的錢還得支付生活開銷、孩子教育、交通與醫療保險,讓人每天都像背著大石頭般喘不過氣,這也是許多買房族最深的無奈。

– [例子]:

假設一對年收入共 200 萬元的夫婦想購屋:如果買 1200 萬元的中古屋,以自備款 3 成、貸款 20 年、本利攤還利率 2% 計算,每月房貸約 4.2 萬元,剛好佔他們收入的 25%。

但如果選擇 2000 萬元的新成屋,每月房貸就會佔收入的 42%。從貸款負擔率來看,這對夫婦明顯更適合購買中古屋,而非新成屋,既能減輕壓力,也比較不會影響生活品質。

租金收入比

「租金收入比」是租客評估租金負擔的指標,表示每月租金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

計算公式:

租金收入比 = 每月租金 ÷ 每月家庭可支配收入 × 100%

如果比例太高,說明租金壓力大,可能影響其他生活開支。

租金收入比 | 等級表

租金收入比 (斜槓房產筆記) 等級描述 口語等級 說明
0–25% 可合理負擔 輕鬆租 生活品質不受影響。
26–30% 可接受範圍 還能負擔 還能維持生活。
31%以上 負擔過重 壓力大 建議搬到租金較低的房子或買房。

一般建議租金支出最好控制在家庭收入的 30% 以內,才算是健康的租屋比例,能兼顧生活與儲蓄,財務壓力相對輕鬆。

 超過 3 成就不合理

租金收入比 | 談「租屋到底能不能活得舒服」

若租金長期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就代表租屋壓力偏高,此時其實可以思考另一個選項 —— 買房

在全國平均房價 1,328 萬元的情況下,貸款 8 成約 1,062 萬元,若以 30 年期、利率 2% 計算,每月房貸支出約 3.9 萬元

以家庭年收入 113.7 萬元的水準來看,換算下來月薪約 9.5 萬元。如果在外面租房,每月支付 3 萬元租金:

租金收入比 = 3 ÷ 9.5 ≈ 31.6%(高於 30%)

這代表與其長期承擔高租金壓力,不如評估是否能「以租代買」:只要再多一點支出,從 3 萬提升到 3.9 萬左右,每月房貸就能取代租金,長期累積下來的將是自己的資產,而不是一直幫房東繳貸款。當然,前提是要先準備好約 266 萬元的自備款,才能真正跨出這一步。

寫在最後

在台灣很多家庭房貸一繳就是 4 成、5 成收入,每天生活被壓得喘不過氣:存款停擺、旅遊或娛樂都得縮手。硬撐去買超出負擔能力的房子,生活品質必然被犧牲,「家」只會是長期的壓力來源。

說到底,要改善這種局面主要有兩條方向:房價下修收入提升(也有更實務的做法,例如換到負擔較低的區域、延後買房、合住或用投資/副業增加收入等等)。只有當房價相對收入合理收入提升到能消化房貸時,生活品質才不會被房貸綁走。

買的起房是一回事
活得舒服才是關鍵

為了幫你快速判斷「買房還是租房」,我提供 3 條簡易公式房價所得比 / 房貸負擔率 / 租金收入比),並示範套入目前全國平均家庭年收入與平均房價,讓你清楚掌握買房或租房的合理界線

如果你套入公式後發現超出可接受範圍,暫緩購屋或改採「以租代買 / 換區 / 增加收入」會是更安全的選擇。畢竟買房不能只看「住得舒服」,更要看能不能「活得舒服」,你說是吧!

© 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以原文連結分享本文|禁止未經授權轉載、節錄或改作


🔵 追蹤我,第一手資訊不漏接 🔵
分享這篇文章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