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還是租房? 3條公式幫你快速判斷選擇

薪水凍漲、房價過高的時代, 目前的房子該買? 還是該租? 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租屋族的目標就是晉身為有房族, 但就怕買了房子, 結果房價下跌, 剛好變成房奴, 必須「吃土養房」; 想靠租屋先存錢, 不過又怕幫房東繳房貸幾年後, 追不上房價的上漲幅度.

其實, 可以先透過 3 條公式估算, 再決定要不要買房, 還是繼續租房.

房價所得比

所謂房價所得比的定義是:

房價所得比 = 購屋總價 ÷ 年收入所得

又被稱為「購屋痛苦指數」, 代表購屋時需要「要不吃不喝 X 年, 才買得起房子」.

➩ 房價所得比愈低表示愈有能力買得起該房子.

根據世界銀行定義, 房價所得比最好落在 4~6 倍間比較合理, 也就是說, 一個家庭最多只要存 6 年錢就能買得起這間房屋.

超過6倍就不合理

如果超過 6 倍, 將會降低生活品質, 成為痛苦的屋奴, 生活就會造成極大的負擔. 與其買了自己無法負擔的房屋, 不如挑選自己負擔得起又具有增值潛力的房子.

房價所得比要向下修正有兩個要件:

一是房價向下調整, 另一是年收入所得向上提高.
– [例子]:

有一對夫婦年薪共 200 萬元, 他們考慮一間總價 2000 萬元的新成屋, 與同地段一間開價 1200 萬元的 30 年中古屋:

若他們買的是新成屋, 則房價所得比為 2000 ÷ 200 = 10 ⟹ 顯然超過一般水準. 

若他們買的是中古屋, 則房價所得比為 1200 ÷ 200 = 6 ⟹ 較符合理想.

但是看了一下這公式會覺得有點奇怪, 有誰會 X 年不吃不喝去買一間房子呢?

世界銀行定義的房價所得比是一個上限, 但用在實際狀況時, 需要將公式裡的「年收入所得」修正為「可支配所得」.

下圖是台灣各縣市房價負擔能力的情況 (2018年第2季), 房價所得比的中位數是 9, 代表一般家庭最多只要存 9 年錢就能買得起這間房屋.

貸款負擔率

另一個評估民眾買房能力指標是:

貸款負擔率 = 每月應繳房貸 ÷ 家庭單月收入

根據世界銀行定義, 貸款負擔率最好在 30% 以下比較合理, 也就是最多拿家庭收入的 3 成來繳房貸; 如果超過 5 成, 代表房貸負擔太過沉重、生活品質堪慮.

➩ 貸款負擔率比例愈高, 表示房價負擔能力越低.

超過 5 成就不合理

– [例子]:

假設這一對年薪共 200 萬元的夫婦買了 1200 萬元的中古屋, 以自備款 3 成來看, 20 年期本利攤還利息 2% 計算, 每月負擔的貸款約 4.2 萬元, 剛好是他們夫婦倆收入的 25%; 若買 2000 萬的新成屋, 則每月貸款佔夫婦倆收入的 42%, 因此從貸款負擔率來看, 夫婦倆比較適合購買中古屋, 而非新成屋.

下圖是台灣各縣市房價負擔能力的情況 (2018年第2季), 貸款負擔率的中位數是 36.9, 代表一般家庭拿收入的 3~4 成來繳房貸.

房租 > 收入3成

最後一個評估民眾買房能力指標是: 如果你的每月房租超過薪水的 3 成, 其實可以考慮買房, 轉換成每月繳超過 30% 房貸, 就可以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但前提是要有自備款.

總結

這 3 條公式是估算買房的購買力, 讓大家清楚明瞭地做購屋或租屋的決策, 有需求、有能力再買, 這樣才可以買得安心、租得也安心!

 

分享這篇文章給更多人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