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人不結婚、或是結了婚也不生小孩,所以一家人住在一起的需求也變了。 以前覺得房子越大越好,現在反而覺得地點方便、生活機能好更重要,而且房子小一點,總價也比較便宜。
另外,因為房價實在太貴了,很多第一次買房的年輕人根本買不起傳統的三房。 所以建商就想辦法,把原本室內有 32 坪的三房,硬是縮小到只有 20 坪左右,還變出什麼「小三房」、「2+1 房」等等。
雖然都叫「三房」,但住起來差很多! 如果你沒搞清楚,傻傻地花大錢買下去,結果發現跟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那就虧大了。
這篇文章一次幫你拆解差異,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你真相,讓你在看房時不再被「三房」兩個字矇騙。
「三房」等於「正三房」?小美買房後發現的殘酷真相
幾年前,我的朋友小美剛新婚不久,和先生決定在桃園青埔買下他們人生的第一間房子。
當時代銷笑著對她說:「這是三房產品喔!坪數剛剛好,價格比附近便宜一千萬,很適合你們小家庭。」
小美聽到「三房」就心動了,腦海裡已經想像:等小孩出生後可以一人一間房,還能留一間客房。於是毫不猶豫就簽了約。
結果交屋後才發現:
- 主臥只能放下一張床,衣櫃幾乎塞不下。
- 次臥根本是「嬰兒房」,等小孩長大後完全不夠用。
- 所謂的「三房」其實是 2+1 房,那「+1」只是硬隔出來的小角落。
她那時才明白,原來「三房」不等於「正三房」!小三房、2+1 房和標準三房差別超大。但一切都太晚了,但一切都太晚了,房貸已經綁了 20 年,只能等到之後換房再補救。
這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也因為朋友的遭遇,我開始研究「三房」的各種差異,才發現其中的貓膩,決定寫下這篇文章,幫助更多人避免同樣的錯誤。
所以,一定要弄清楚「正三房」、「小三房」、「2+1 房」到底差在哪裡,這樣才不會被建商的話術騙了,花大錢卻買到不實用的房子!
正三房
在房地產市場中經常聽到的「正三房」,又稱為「標準三房」,它可不是隨便有三間房間的住宅,而是特指具備三間功能完整、足夠空間且符合居住需求的臥室,總坪數通常落在 46~54 坪(含公設),室內實際使用空間可達 30~32 坪。

正三房|特色
正三房|適合對象
正三房|不適合對象
小三房
由於房價高漲,許多購屋族在預算有限、家庭人口不多的情況下,市場對標準三房等空間需求當然逐漸減少,於是建商推出這類小坪數、低總價的「小三房」,既能滿足買方對於「三房需求」,又能兼顧購屋負擔。
雖然「小三房」的名稱聽起來有些幽默,但它指的是「小的三房」,而不是「小三的房」,顧名思義,是一種相對緊湊的三房格局,總坪數通常落在 34~40 坪(含公設),室內實際使用空間大約 24~26 坪。

小三房|特色
小三房|適合對象
小三房|不適合對象
2+1房
許多購屋族並不一定需要完整三房,但又希望在兩房之外,能多出一個彈性空間。因此建商推出 2+1 房能精準滿足「不一定要三房、但要比兩房多一點」的市場需求,這樣的格局既能有效控制總價,又能兼顧生活機能。
「2+1房」格局通常指的是住宅中具有兩間臥室,再加上一個空間較小的「+1」彈性空間,總坪數通常落在 28~32 坪(含公設),室內實際使用空間可達 18~20 坪。
「+1」房的空間通常不大,無法作為完整的臥室使用,而是作為書房、和室、儲藏室、兒童遊戲室、甚至是更衣間等彈性空間使用。

2+1房|特色
2+1房|適合對象
2+1房|不適合對象
寫在最後
在高房價的環境下,「新三房」產品因應而生,但現在的「三房」已經和過去的概念大不相同。一般來說,若要三房生活不至於太擁擠,室內至少需要 30 坪以上,才能兼顧客廳、臥室與收納的基本需求。
但建商為了壓低總價,衍生出「小三房」或「2+1 房」這類迷你格局。雖然名字同樣標榜三房,但室內坪數的差異,讓住起來的舒適度可能天差地遠。
三房不是名字的遊戲
而是生活的實際空間
因此,買房時不應只看房型名稱,更要仔細檢視室內實際坪數與格局配置,並衡量家庭成員的需求與生活習慣。否則花了大筆資金買下房子,卻換來「緊」、「窄」、「擠」的日常不便,恐怕得不償失。
© 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以原文連結分享本文|禁止未經授權轉載、節錄或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