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間房怎麼選? 20個看屋重點與找房SOP全攻略

記得幾年前跟著代銷仲介看房時, 他們跟我講的房地產術語我完全都不懂, 當時的我要買 2 房或是 3 房都沒有設定好, 就連進到房子裡頭也不知道要看啥, 唯一會看的就是採光通風與房內設備是否新舊這樣,  跟一般剛開始看房子的首購族差不多.

直到後來房子看多了, 才從中整理出看房心得: 把 70% 精力花在了解房子本身條件, 剩餘 30% 精力留到現場感受房子的內部、外部與共用情況, 其實看房重點就是那幾個, 只要掌握住本篇我提供 20 種方式, 不用看到 100 間房也能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子.

房子本身條件

房子價格

大多數人買房時,第一眼都會先看「總價」。所謂的總價,就是房屋權狀坪數(包含主建物、附屬建物、公共設施)再加上車位價格:

總價 = (房屋權狀坪數 × 單價) + 車位價格

但要注意,總價低不代表撿到便宜。因為如果換算成每坪單價,可能比同區行情還高;反過來說,總價高也不見得吃虧,有時每坪單價算起來反而比市價便宜。

所以,買房不能只看總價,還要看「每坪單價」:

每坪單價 = 總價 ÷ 總坪數

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 —— 這個「每坪單價」有沒有把車位扣除。因為車位的單價通常比房子便宜很多,如果沒扣掉就直接算,看起來會「更便宜」,但實際上會讓價格失真,容易誤判行情。

– [例子]:

一間總坪數 50 坪、車位有 10 坪的電梯大樓, 總價 2000 萬 (包含車位 200 萬):

● 【第一種算法】

房子單價 = 總價 ÷ 總坪數 = 2000 ÷ 50 = 40萬/坪

● 【第二種算法】

房子單價 = (總價-車位價格) ÷ (總坪數-車位坪數) = (2000-200) ÷ (50-10) = 45萬/坪

一樣都是單價, 但算法不同, 造成兩者相差 12.5%, 這樣整間房子的價格差了 250 萬!!!

坐落地點

買房不敗的黃金法則就是 —— 地點、地點、還是地點。地點好,生活機能自然跟著成熟,交通方便、學區完善、商圈熱鬧,這些都會吸引更多人想住進來,房價也就跟著水漲船高。簡單說,好地點的房子,不只保值,還更抗跌。

房地產界常用「雞蛋理論」來比喻不同區域的房價層級,依房價高低排序為:蛋黃區、蛋白區與蛋殼區

指的是位於市中心核心地段,擁有完善公共設施、交通便利、工作機會多的區域。
這些地方通常聚集了政府機關、金融機構、百貨商場與高級住宅,生活機能一應俱全,房價自然也容易上漲、難以下跌

– [例子]:

● 台北市:信義區、大安區、中正區、中山區等。

● 新北市:板橋區、中永和、新店區等。

● 台中市:西屯區(五期、七期重劃區)、北屯區、北區、西區等。

指的是位於蛋黃區外圍、鄰近市中心的地區,生活機能和交通雖然不如蛋黃區那麼便利,但房價親民許多,對首購族來說是比較容易入手的選擇。不過要注意,當房市景氣反轉時,通常會從這一帶開始下跌,因此買進時要多留意市場周期。

– [例子]:

● 台北市:文山區、南港區、內湖區等。

● 新北市:林口區等。

● 台中市:南區、東區、中區等。

指的是生活機能較弱、交通較不便利的偏遠地區,雖然房價便宜、總價低,但未來轉手難度高,一旦房市下跌,通常也是跌得最深的一區

– [例子]:

● 新北市:金山區、八里區、三峽區等。

● 台中市:太平區、大里區、烏日區等。

想穩健投資又兼顧生活品質,先選地點,再看價格,這句話永遠不會錯。

土地分區

建築用地的種類不同,不只會影響房子的樓層高度、居住品質與周邊生活機能,更會直接影響銀行願意貸款的成數與條件。依照建築用地的種類可分為三類:住宅用地、商業用地與工業用地

以住宅用途為主。

● 【優點】: 規劃明確、生活機能完善,周邊多為民生商店,居住環境單純又安靜。
● 【缺點】: 僅限一樓可作商業用途,其他樓層較難具備商業收益。

以商業用途為主,但周邊可規劃住宅區。

● 【優點】: 生活機能熱鬧便利,建物出租價值高,房子與土地增值潛力大。
● 【缺點】: 價格偏高,出入人口多且複雜,環境噪音大,居住品質不如純住宅區。

多半以「乙種工業用地」為主,依法不得興建住宅。

● 【優點】: 用地取得成本較低,房價比住宅區便宜 2~3 成,室內空間寬敞、樑柱少。
● 【缺點】: 轉手困難,貸款利率與成數不如住宅區,生活機能不便,且可能有空氣與噪音污染。

建商品質

買預售屋主要要注意房子的耐震度、漏水問題以及售後服務,所以選對建商非常重要。不同建商各有特色,可以從他們過去的建案來評估,降低踩雷風險:

建案遍布全國的大型建商,通常是上市或上櫃公司,資本雄厚,較容易取得精華地段的基地,因此保值性較佳;同時能請到知名設計師設計,建築風格多變。

● 【優點】: 財務穩健,工程延宕的風險較低,提供完善售後服務,資金雄厚不容易倒閉,保值性高。
● 【缺點】: 價格偏高,偶爾會遇到品質參差不齊的狀況。

專注於特定區域的中型建商,通常在當地有多個建案經驗,各建案建築風格相近。

● 【優點】: 品質有一定水準、價格比大型上市櫃建商更實惠;熟悉地方法規,建造過程較順利。
● 【缺點】: 知名度較低,需要多方比較與了解口碑;遇到景氣不佳時,可能出現資金周轉困難。

沒有名氣、建案極少的小型建商,大多是開發一案後就更換公司名稱的一案建商,藉此規避買賣糾紛與售後責任。

● 【優點】: 價格較低,優惠空間大,談條件容易。
● 【缺點】: 容易偷工減料,倒閉風險較高,房屋出狀況求助無門,工程進度容易延遲。

建築結構

建築結構的安全性取決於施工品質。如果施工過程偷工減料,例如:鋼筋綁得不夠、鋼骨焊接不良、混凝土水泥比例不對或磅數不足,遇到強震時都可能變得不堪一擊。

目前常見的建築結構有三種:鋼筋混凝土 (RC)、鋼骨結構 (SC / SS)、鋼筋鋼骨混凝土 (SRC)。

適用於一般建築,由於自重較重,通常適合 20 樓以下的中低樓層建築。如果梁柱夠粗壯,也可以蓋得更高。

● 【優點】: 防火、防水性佳;造價相對便宜;隔音效果好;整體搖晃感低。
● 【缺點】: 結構柱較大,會占用室內空間;若施工或材料不好,容易出現裂縫。

適用於 30 樓以上的高樓商業大樓,建材重量較輕,鋼骨的韌性能抵抗地震水平推力。但要注意,如果遇到大火高溫,鋼骨容易變形,耐震性就大打折扣。

● 【優點】: 耐震性佳、施工速度快、結構柱小,不占用室內空間。
● 【缺點】: 造價高、防火與防水性較差、隔音效果不好、建物搖晃感較大。

坊間常聽到「低樓層建議用 RC,高樓建議用 SC/SS」,其實 RC 也能蓋高樓,只是為了符合高樓要求,梁柱會變粗,室內空間利用率降低,建商利潤也會受影響。因此 建造費用用途 才是選擇工法的關鍵。

兼具鋼骨 (SC) 與鋼筋混凝土 (RC) 的優點,通常用在 20~30 樓以上的建築。

● 【優點】: 耐震、防火性能佳。
● 【缺點】: 造價最貴,施工時間最長,需要多一點耐心與預算。

每種結構各有優缺點,沒有哪一種絕對最安全或耐震,重點還是在建商施工的品質與把關。

屋齡新舊

依照建築完成的狀態,可以分成三種:預售屋、新成屋與中古屋。

建商領有「建造執照」,但建案還沒完工就先銷售的房子。

● 【優點】: 格局可客製化、自備款可根據工程進度分期付款、入住前不用整修。
● 【缺點】: 建商可能倒閉或停工、完工後的屋子可能與預期有落差、施工品質無法完全掌控、工程期不定需等待 2~3 年才能入住。

建案完工取得「使用執照」後,屋齡 3 年內,還沒有人住過的房子。

● 【優點】: 有實體屋可看、建材與格局清楚、整修費用低、簽約後就能入住。
● 【缺點】: 格局無法客變、自備款較高、成交價比預售屋高、要驗屋

只要有人住過的房子都算。

● 【優點】: 選擇多、價格比新屋低、能觀察社區風評與鄰居素質、同樣價格可買到的使用空間較大。
● 【缺點】: 屋況較舊、水電管線可能要重拉、漏水壁癌需注意、裝潢整修費用高。

房屋類型

房子類型主要有四種:公寓、華廈、電梯大樓透天厝,各有特色與優缺點,購屋前要先了解清楚。

4~5 層樓,沒有電梯的集合住宅,只有一個大門出入。

● 【優點】: 住戶少(通常一層兩戶)、單價便宜、公設比低、實際居住空間大、沒有管理費,每戶土地持分多。
● 【缺點】: 屋齡老(約 30~40 年),整修費用高,公共事務沒人管、公設維修要自己出錢,需要爬樓梯,垃圾要自行處理,沒有停車位,巷道出入口狹小,頂樓或陽台違建可能多。

高樓層電梯住宅(10 層以上),通常有地下停車場、管委會管理和多種公共設施。

● 【優點】: 面臨道路寬敞、有電梯方便老人與小孩推車出入、有保全可收包裹與安全維護、垃圾由專人處理、公設多樣、有停車空間、貸款成數高、地價稅低。
● 【缺點】: 單價高、公設比高(很多設施可能用不到);樑柱會壓縮到室內空間;管理費高;住戶多,出入複雜;每戶土地持分少。

低樓層電梯住宅(10 層以下),介於公寓和電梯大樓之間的住宅,有電梯方便上下樓。

● 【優點】: 有電梯,價格比高樓電梯大樓便宜,管理費也較低。
● 【缺點】: 屋齡可能較舊,需要花錢整修;公設比略高,公設維修也要準備一筆修繕費。

獨門獨戶,室內有樓梯,土地和建物產權完全屬於自己。

● 【優點】: 不用跟鄰居共用樓層,隱私完整;生活空間大,土地持分多,空間使用自由,產權完全獨立。
● 【缺點】: 總價高;打掃、整理比較費力;沒有人幫收包裹,要等垃圾車;家裡沒裝電梯就得爬樓梯;地價稅也比較高。

樓層高度

現在大樓越蓋越高,樓層高低會影響景觀跟採光,你可以依照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喜好來挑選。

● 【優點】: 出入方便,想走樓梯就走,不用等電梯;價格比較便宜;室內沒有消防管線干擾;房屋稅相對低。
● 【缺點】: 採光與通風較差;噪音和灰塵比較多;一樓店面雖有保值性,但二樓常是管線匯集處,問題容易多。

● 【優點】: 各項條件都算適中,採光、通風、價格平衡。
● 【缺點】: 11 樓以上室內會有消防管線與灑水系統,可能影響裝潢設計

● 【優點】: 視野開闊,可眺望遠景,採光與通風佳,私密性好,噪音少,保值性較高。
● 【缺點】: 救災較不方便,室內消防管線與灑水系統可能影響裝潢,樓層越高房價與房屋稅越高,頂樓需注意防水與隔熱問題。

坪數格局

你是單身貴族、甜蜜兩人世界、小家庭,還是三代同堂呢?

家庭成員的組成會直接影響房子的坪數與格局:想讓家人住得舒適,坪數不能太小;想顧荷包,坪數又不能太大。重點是,要根據家人的生活方式,挑選最適合的房型。

權狀坪數約 15 坪,室內坪數大約 12 坪以下,通常配有獨立衛浴,高級套房還會有簡單廚房設備方便烹飪。

● 【優點】: 總價低、坪數小好打理。
● 【缺點】: 公設比高、單面採光、使用空間有限、晾衣服不方便、戶數多出入複雜、轉手不易、多數沒有停車位。

標準兩房權狀坪數約 24 坪,室內坪數大約 19 坪。為了節省空間,廚房多採一字型設計,衛浴大多只有一間,少數主臥附衛浴的例外。

● 【優點】: 總價低,是首購族入門款;適合夫妻小家庭或單身貴族;未來轉手較容易
● 【缺點】: 室內多為單面採光;只有一間衛浴,生活上可能稍不方便。

標準三房權狀坪數通常至少 40 坪起跳,室內坪數約 32 坪左右,購買族群多為有孩子的小家庭。

● 【優點】: 使用空間舒適,裝潢規劃較容易。
● 【缺點】: 要注意「小三房」或「2+1房」等假三房,格局圖上的家具可能非標準尺寸,實際可能需要量身訂做。

標準四房權狀坪數通常至少 46 坪起跳,室內坪數約 37 坪,購買族群多為換屋族。

● 【優點】: 空間運用彈性大,可做氣派設計,通常配有 3 套衛浴。
● 【缺點】: 總價高,未來轉手較困難,清潔費時。

戶數多寡

如果是購買社區大樓,也要關注「總戶數多寡」,這會直接影響居住品質,可依自身需求與生活習慣來評估:

● 【優點】: 公共設施豐富多樣、社區基金充足能維持良好運作、管理費可由眾人分攤負擔較輕、能舉辦各式社區活動、住戶之間交流機會多。

● 【缺點】: 公共設施使用頻繁、損耗速度快、社區意見多元不易統一、住戶素質參差不齊、出入複雜導致管理困難、電梯常需等候、停車與進出動線耗時、投資客比例高導致社區穩定性差、供給量大房價上漲空間有限。

● 【優點】: 住戶單純、管委會管理相對輕鬆、社區紛爭少、安全性較高、房價穩定度佳、住戶之間關係緊密、互動性高。

● 【缺點】: 公共設施較少或簡化、維護經費有限、管理費分攤壓力大、可能僅能聘請白天管理員、社區事務人手不足、管委會運作不易持續。


基本上,建議選擇總戶數約 100~300 戶的中型社區最為合適,這樣的規模住戶組成不會太複雜,也有足夠的經費維持社區運作,整體管理與生活品質都較具彈性。

不過,社區房價能否保值抗跌,關鍵並不在戶數多寡,而是在「社區管理品質」與「住戶素質」

  • 可以觀察停車場、資源回收區、樓梯間等公共設施的整潔度來判斷社區管理狀況。若環境乾淨有條理,通常代表管委會用心、住戶素質也不錯。
  • 避免選擇以小套房為主或住商混合的大樓,建議挑選單層 4 戶以下、以三房以上為主格局的社區,這樣能減少住戶背景差異過大的情況,居住環境也會更穩定、安靜。

車位類型

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與預算來評估,不過如果你是有車一族,那就一定要把停車位納入考量,否則之後停車不方便、或需額外租車位,都會大幅增加生活成本。

機械車位是透過分層堆疊的方式來增加停車數量,這樣能有效降低建築成本

● 【優點】: 價格大約只要平面車位的 6~8 折,相對比較划算。
● 【缺點】: 要注意車高與重量限制,另外還有維修保養費;遇到停電或機械故障時可能會取不出車,取車時間也比較久,而且車格空間較窄,停放不太方便。

平面車位是以劃格方式規劃停車空間,通常需要較大的基地面積,或是往地下多開挖幾層來設置停車位。

● 【優點】: 保值性高、停車方便,不必擔心機械故障,空間寬敞又好停。
● 【缺點】: 價格較貴,停車時要注意柱子與牆角位置,避免刮傷車身。

房子內部條件

進屋後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若採光充足、通風良好,整個空間就會感覺明亮又舒服。因為開窗面積大,陽光能充分灑進屋內;空氣流通不僅讓室內更涼爽,還能調節溫度與濕度,住起來自然更舒適。

不過要注意,通風好不代表採光一定好。像是陽光被對面大樓遮住,或是房子屬於前後採光的狹長格局,室內就可能顯得暗沉。建議看房時,多在屋內走動一下,實際感受每個空間的光線與動線,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生活習慣與喜好。

座位方向

房子的坐向一般是以大門或主要窗戶的方向為準,這會直接影響室內的採光、通風與溫度。選對方位,家裡就能冬暖夏涼、明亮通風,住起來也更舒服;反之,若坐向不佳,不僅可能悶熱潮濕,還會影響居住品質。

早上能享受到充足的陽光,午後則比較涼,整體居住起來相當舒適。

冬天能擋東北季風、夏天迎西南風,通風佳又不悶熱,是最理想的坐向,冬暖夏涼。

下午陽光會直射屋內,容易讓室內溫度升高,但相對比較乾燥,不易潮濕。

夏天可擋住西南風、冬天正對東北風,容易出現夏熱冬冷的情況,冬季還可能有沙塵隨風飄入。

中間邊間

觀察近幾年的建案會發現,兩房或小三房這種小坪數格局,常常被夾在大坪數房型中間,形成單面採光的「中間戶」,客廳、餐廳或臥室一定會有一間是暗房。

如果預算有限,選中間戶時就盡量挑採光最好的那一戶;預算充裕的話,當然還是建議選「邊間戶」,因為大家買房除了自己住舒服,未來房子好賣、保值也是重點。

總體來說,邊間戶的優勢多於中間戶,但買房不能只看戶型,最重要還是依自己的需求挑最適合的房子,而不是一味認定邊間戶就是絕對好、中間戶就是不好。

鄰棟距離

「鄰棟距離」就是你家的房子跟周圍建築物之間的水平距離,也叫「棟距」。棟距會影響採光、通風、安全和隱私,選房時可以參考以下經驗法則:

  • 棟距 > 1.2 倍樓高】:房子完全不會被擋住,隱私也有保障。
  • 棟距 = 樓高】:採光和隱私都還不錯。
  • 8 公尺 < 棟距 < 樓高】:棟距夠用,低樓層採光可能稍微受影響,但彼此隱私沒問題。
  • 6 公尺 < 棟距 < 8 公尺】:一般棟距,中、低樓層採光會受影響,隱私略打折。
  • 棟距 < 6 公尺】:棟距太小,採光和隱私都會大打折扣。

房子共用環境

公共設施

買社區大樓,不只是買你自己住的室內空間,還同時擁有社區的公共設施,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公設」。而「公設比」就是指房屋總坪數裡,不是你自己可以直接使用的部分占了多少:

公設比 = 公設坪數 ÷ 權狀坪數(主建物+附屬建物+公設坪數)

房子的權狀坪數總坪數包含了主建物 + 附屬建物 + 公設坪數公設比越高,就代表你真正能住、能用的室內空間比例越少。

公設的歸類上可以分成「大公設」「小公設」兩種,這些名稱都是行話、約定俗成的說法,在房子的權狀上看不到這些字眼,只是大家用來方便區分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

這類公設是「所有住戶共同使用、共同持有、共同分攤費用」的空間,通常又分成兩種:

● 【必要性公設】: 像大廳、消防設備、管理員室、水箱、地下室、車道、機電室等,這些是基本必備的。
● 【非必要性公設】: 像健身房、交誼廳、游泳池、媽媽教室等,屬於額外加值設施,不一定每個社區都有。

這種公設是「只有部分住戶會使用、共同持有和分攤費用」的空間,例如每層樓的樓梯間、走廊、電梯間、消防逃生通道等。

不可不知
● 具有屋頂結構的才算是真正的「公設」。例如:中庭花園、露天花園、露天泳池…這些沒有屋頂的戶外設施,其實是法定空地,不能列入公設坪數。

● 一般車位會算進公設坪數裡。如果車位有獨立產權,則計算公設坪數時,需扣除車位面積再算。


近年來,由於建築技術法規的修訂,許多新建案的公設比都變高了。高公設比看起來好像很享受,但你付出的成本也相對增加。尤其當你對某些公設用不到時,就會有種「自己出錢,別人享用」的感覺。

相對地,低公設比的物件雖然室內坪數大,住起來空間寬敞,但社區生活機能就比較少。再加上現在低公設比的房子通常屋齡偏高,貸款成數也不如高公設比的新建案漂亮。

電梯數目

依據 《建築技術規則 §55》: 6 樓以上的建築至少要設置一部電梯。因此就會出現一個概念:「梯戶比」,也就是電梯數量和住戶數的比例。

梯戶比通常會跟社區的樓層數和總戶數有關,進而直接影響房價與居住便利性。

●  表示每部電梯要服務的住戶愈多,上下班尖峰時段可能得排隊搭電梯,等到懷疑人生。
●  住戶人數多,進出人流也相對複雜,居住品質容易受到影響。除非是那種一層一戶的豪宅,不然高梯戶比通常意味著「電梯永遠有人在等你前面」。

●  表示每部電梯服務的住戶愈少,出入動線更順暢,不用和鄰居搶電梯,搭乘體驗自然舒適。
●  由於分攤的人變少,住戶需共同負擔的公共電費、電梯保養與維修費反而會更高,等於是「住得爽、但也付得多」。
●  這樣的設計通常只出現在一層一戶的高端住宅或豪宅中。


一般來說,一層 3~4 戶共用一部電梯較為合適,也就是所謂的「梯戶比」為 1:3 或 1:4。

●  以 15 層樓建築為例,1:3 是理想比例,1:4 為合理下限。

●  若樓層越高、住戶越多,梯戶比應更低。例如在 22~30 層的大樓中,1:3 已是最低建議標準。

不可不知
● 1:4 以上為高梯戶比
● 1:3 為一般梯戶比
● 1:2 或 1:1 為低梯戶比 (豪宅或小基地建案為此類)

社區管理

一般社區大樓都會設立「管委會」,負責社區的管理與維護,目的是讓整體居住品質更穩定、更安全

多數管委會會再將相關事務交給「物業管理公司」代為處理。除了代收包裹、協助維修報修,物業公司也負責清潔、安全巡查與公共設施保養。

因此,社區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往往會直接影響未來房價的保值與升值空間。想判斷社區管理品質,可以從以下幾點觀察:

建築結構與外觀:柱樑、牆面、管線或外牆是否有龜裂、滲水?磁磚有沒有浮凸、剝落?
公共空間整潔度:大廳、中庭、走廊、樓梯、地下室與逃生口是否乾淨明亮、無雜物?
氣味與清潔頻率:公共區域有沒有異味、霉味或煙味?是否有定期請清潔人員打掃?
公設維護狀況:泳池、健身房、電梯等公設是否有定期保養與維修紀錄?
管理費繳納情況:可查看社區布告欄,若有多數住戶長期欠繳管理費,通常代表管理鬆散,未來維護品質堪慮。

鄰居素質

俗話說:「千金買屋、萬金買鄰。」鄰居的素質往往決定了社區的生活品質。

有人認為房價越高、住戶素質越好,雖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看屋時,可以從以下幾點觀察:

氣味與環境整潔:在公共區域是否聞到煙味、寵物味?空間是否乾淨、有無破損?這些都能反映住戶的公德心。
雜物與安全意識:觀察鄰居是否在門口或樓梯間堆放雜物。這不僅影響觀感,若發生火災,更可能阻礙逃生、造成危險。
停車場觀察法:留意停車場內車輛的品牌與車況,大致可以看出社區住戶的家庭規模與經濟水準。

房子外部條件

生活機能

周遭生活圈的便利程度,決定了居住品質與日常便利性。不同機能對房價的影響也各有差異,一般來說,生活機能愈完善的區域,房價通常也愈高

若買房預算有限,不可能一次兼顧所有機能條件,必須依自身經濟狀況家庭需求取捨。先釐清自己和家人的日常需求,再決定哪些機能是「必備」、哪些可以「退而求其次」。

生活機能大致可分為「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理想情況下,徒步或開車 15 分鐘內能滿足日常所需,就屬於優質生活圈;最遠不建議超過 30 分鐘

【食】:外食、採買是否方便?附近有沒有超商、量販店或傳統市場?
【衣】:是否有百貨商場、藥妝店、洗衣店等滿足日常需求的商家?
【住】:街道是否整齊、環境是否舒適?銀行、醫院或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站是否便利?
【行】:是否鄰近捷運、公車站、高速公路或高鐵站?停車位是否充足?
【育】:附近是否有托嬰中心、幼稚園、補習班與各級學校?
【樂】:有沒有公園、圖書館、美術館、運動場或電影院等休閒設施?

雖然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利用 Google 地圖或各類生活機能 APP 就能初步了解區域環境,但這些資料更新未必即時,部分商家可能已歇業或搬遷。因此仍建議親自走訪現場,才能真實感受到生活圈的氛圍與便利程度。

嫌惡設施

買房時不只要檢查屋內格局與採光,更要關心外部整體環境。若周遭存在「嫌惡設施」,不僅會影響居住品質,也會造成房價貶值與轉售困難。

以下整理常見會造成安全與生活安寧問題的設施類別,看屋時務必特別留意。

影響生命安全的設施

基地台、高壓電塔、變電所:雖然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尚無明確結論,但能避則避。

加油站、瓦斯槽、瓦斯行:儲放大量汽油或天然氣,如同不定時炸彈,也會造成空氣汙染。

工業區、工廠、汙水處理廠、工地:容易產生廢氣、廢水與噪音污染,甚至有工安意外風險。

影響生活安寧的設施

面大馬路、鐵道、捷運軌道、高架道路:噪音與車輛廢氣多,高架橋旁住戶隱私性也較差。

學校:升旗與廣播聲在早晨特別明顯,對作息時間不同的住戶會造成干擾。

傳統市場、流動攤販、夜市:人潮密集、環境較髒亂,油煙與老鼠蟑螂問題較多,可觀察地面是否有黑油痕跡。

醫院:雖方便就醫,但救護車警笛聲幾乎無法避免。

宮廟神壇:節慶活動多、放鞭炮與燒香易造成噪音與空氣汙染。

墓地、殯儀館、靈骨塔:祭拜與送葬儀式會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居家安寧。

停車塔:車輛進出頻繁,易造成出入動線壅塞與安全疑慮。

焚化爐、垃圾場、資源回收廠:味道刺鼻、蚊蟲多、衛生條件差。

機場:噪音大且有潛在安全風險。

聲色場所(如酒店、KTV、夜店):營業時間與住家作息相反,吵雜且出入人員複雜。

總結

擁有自己的房子是人生的一個里程碑, 房子不僅能自住, 又能當作投資與避險, 雖然現在房價太高是事實, 但千萬不要因為這樣不買房, 盡量提早規劃買房計畫, 把握現在低利率的時機, 讓自己晉升為有殼一族.

同時買房前也要了解, 這世界上沒有最完美的房子, 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房子, 那什麼是「適合自己」的房子呢?

就是在不犧牲生活品質前提下、根據本身的經濟能力、購買能負擔得起的房子, 最好符合「三三原則」: 準備 3 成頭期款、房貸支出不要超過 (家庭) 收入的 1/3.

分享這篇文章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