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房價時代,與其租房幫房東繳房貸,不如咬牙買個屬於自己的窩還比較實在!
對於首購族或打算投資收租的人來說,買房時最常見的難題之一就是 —— 究竟該選套房還是兩房?套房總價門檻低、地段通常精華,對資金有限或想收租的人來說很有吸引力;而兩房空間完整、生活舒適度高,轉手市場也相對寬廣。
問題是,兩者各有優缺點,如果只看價格或坪數,很容易忽略背後更關鍵的差異。那麼,究竟該怎麼選才能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子?以下整理 6 大重點分析,幫助你快速釐清方向。
衝動買房真的能安穩?小林套房翻車實錄
小林是一位剛出社會 3 年的上班族,存了一筆辛苦的頭期款,覺得「買房就是踏實」 ,於是沒多想就買了一間交通便利的套房。
起初,他覺得小套房一個人住很剛好,地點又靠近公司,似乎很完美。沒想到 2 年後,問題一個接著一個:
- 套房空間太小,女友想同居卻根本放不下兩個人的生活需求。
- 想結婚換房,才發現套房轉手很不容易,價格又漲不動。
- 當初買的總價偏高,租金根本不夠付房貸,還得自己每個月掏錢補差額。
最後小林感嘆:「早知道當初多貸一點、買兩房,至少能住得舒適,也比較保值!」
他的故事讓很多人點頭:買房一開始沒想清楚,後悔的代價可能是數百萬甚至好幾年的青春。
所以,在你下定決心之前,務必要先了解「套房 vs 兩房」的差異與關鍵考量。接下來我會從 6 大面向幫你完整分析,讓你在決定買房前不再盲目,少走冤枉路!
低總價往往代表高單價
低總價不等於划算。套房因為室內空間小,雖然總價看起來便宜,但實際換算下來,每坪單價往往比 2~3 房還要高。很多人以為自己撿到便宜,其實反而是「買貴了」。
更麻煩的是,單價過高、偏離區域行情的套房,除了貸款額度可能比別人吃緊,銀行還會因為坪數小,給的房貸利率更高、成數更低,未來要轉手時競爭力也不足。
所以買房時,除了看「總價」能不能負擔,更要仔細計算「每坪單價」,並和附近同類型物件做比較,才不會掉進「低總價高單價」的陷阱。
坪數才是銀行認定的關鍵
很多人以為「套房」就是一房一廳一衛,而「兩房一廳一衛」就一定是兩房住宅。結果等到簽完約去申請房貸,才發現銀行卻把這個「兩房」當作「套房」來看待,導致貸款條件變差!
其實銀行並不是看「格局」來定義套房,而是看「坪數」。而且不同銀行的標準不一樣,常見的有兩種:
權狀坪數
權狀坪數 = 主建物 + 附屬建物 + 公設(車位不算)
例如:遠東銀行認定權狀坪數要超過 16 坪 才算一般住宅,可以貸到 8 成。
室內坪數
室內坪數 = 主建物 + 附屬建物(不含公設、不含車位)
例如:永豐銀行規定室內坪數要超過 15 坪 才算一般住宅。若不足,必須送總行審核,貸款條件可能縮水。
可以看到,永豐銀行的規定比遠東銀行還嚴格:
假設一間電梯大樓的公設比是 30%,要讓「室內坪數」大於 15 坪,代表權狀坪數至少要有 21.43 坪。
但現在很多建商喜歡把權狀 20 坪 的產品規劃成「小兩房」,結果扣掉公設後,銀行還是會當成套房來看,導致貸款成數變少、利率更高。
🏠 買房前必做的功課
- • 確認坪數細節:清楚分清「權狀坪數」和「室內坪數」。
- • 先問銀行標準:請仲介、代書或建商去確認合作銀行的認定方式。
- • 保障自己:如果怕貸款成數不如預期,可以在斡旋書或買賣契約裡註明「貸款成數要求」,避免影響資金規劃,甚至造成違約風險。
自備款差不多
很多人覺得資金不足時,會先考慮「套房」,但其實買套房和買標準兩房,所需要準備的自備款可能差不多:
A 物件(套房)
- 權狀坪數:12 坪
- 每坪單價:50 萬
- 總價:600 萬
- 銀行貸款成數:6 成 → 貸款金額 360 萬
- 自備款:約 240 萬
- 月付(20 年本利攤、利率 2%):約 1.8 萬
B 物件(兩房)
- 權狀坪數:26.7 坪
- 每坪單價:45 萬(通常比套房便宜)
- 總價:1200 萬
- 銀行貸款成數:8 成 → 貸款金額 960 萬
- 自備款:約 240 萬
- 月付(20 年本利攤、利率 2%):約 4.9 萬
可以發現,兩個物件的頭期款一樣都是 180 萬,總價卻差了一倍。相較之下,B 在空間的實用性,甚至出租效益上,都比 A 更有價值。
居住品質的考量
同樣樓地板面積下,小套房因為坪數小,可以規劃出更多戶數,這表示同層出入人口較多,動線複雜度與居住安寧度,往往不如 2~3 房產品或低戶數公寓。
此外,市中心小坪數產品多屬投資型商品,投資客持有比例偏高,住戶流動率大,常見左右鄰居為空屋,或可能遇到不好相處的鄰居,這些都會影響居住品質與安全感。
因此,社區管理品質與物業維護水準顯得格外重要,才能確保生活安全與居住品質。
套房要出租還是出售?
在做決定之前,先評估自己的財務需求與現金流狀況,因為出租與出售的考量點完全不同。
以出租角度來分析
在定存利率偏低的環境下,如果沒有急需資金、又希望房子保值並等待未來漲幅,那麼出租是避免低價賣出的好方法。
但要注意,新聞媒體或社群小網紅常把買房、收租說得輕鬆,彷彿只要買了就能「被動收入」。事實上,出租並不是單純的「被動收入」,在出租過程中還會面臨不少成本與風險,例如:
- 持有成本:地價稅、房屋稅、租賃所得稅
- 經營成本:仲介費、裝修與修繕、家電維護、圾垃處理
- 風險成本:空屋期、租客違約或欠租
- 機會成本:資金被套在房產,短期內無法靈活運用
因此必須計算租金投報率再做決定。
🏠 出租檢視三要點
- • 租客來源:附近是否有學校、醫院、工業園區?
- • 市場供需:周邊小套房數量多寡,是供不應求,還是供過於求?
- • 投報率門檻:租金投報率是否能達到理想值(如 >5%)?
以前面提到的 A 物件(套房)為例:
- 總價:600 萬
- 貸款:6 成 → 貸款金額 360 萬
- 月付(20 年、本利攤、利率 2%):約 1.8 萬
租金投報率公式:
(每月租金 × 12) ÷ 房屋總價 = (1.8 萬 × 12 個月) ÷ 600 萬 = 3.6%
這樣的投報率已經接近一般套房市場常見的 2%~4% 區間。但若再扣除房屋稅、地價稅、修繕費、空置期及仲介費等支出後,實際投報率往往會再下降 0.3%~0.5%。
而如果想進一步提高報酬率,就必須再把租金往上調。問題在於 —— 當月租金來到更高的水準,租客往往會思考:
「既然要花這麼多錢,為什麼不直接租兩房,享受更大的空間?」
也就是說,套房投報率雖然看似不錯,但若租金訂得太高,會直接面臨市場接受度下降的挑戰。
重視現金流,又能承擔管理壓力 → 出租
以出售角度來分析
如果有經濟壓力,急需資金,出售是最直接的變現方式,但賣屋前必須釐清以下問題:
- 為什麼要賣?
是換大房?閒置?投資套現?還是臨時缺錢? - 價格怎麼訂?
理想價格沒達成,是否願意調整?若急售,可能必須低於市價成交。 - 如何賣?
選擇「自售」還是透過仲介?是否願意多管道曝光? - 稅務成本多少?
賣掉房子不等於實拿現金,中間要扣掉房地合一稅、仲介費、規費等。
以前面提到的 A 物件(套房)為例:
- 總價 600 萬,假設一坪漲 5 萬,總價變成 660 萬
- 帳面上獲利:60 萬
- 扣除房地合一稅(視持有年限 20%~45% 不等)、仲介服務費、規費等,實際到手可能僅剩 3~4 成
換句話說,小坪數產品雖然單價漲幅看起來亮眼,但因為「基數小」,扣除各種費用後,整體獲利空間其實相當有限。
重視資金靈活運用,或有短期財務需求 → 出售
出租 vs. 出售比較表
指標 | 出租 | 出售 |
---|---|---|
現金流 | 穩定小額現金流(需達投報率才划算) | 一次性大量現金流 |
持有成本 | 地價稅、房屋稅、修繕、空屋期 | 幾乎沒有(售出後就結清) |
資金流動性 | 不靈活,資金鎖住 | 立即回收,可再投資 |
風險 | 租客管理、房價波動 | 市況不好可能賣低價 |
獲利來源 | 租金 + 房價漲幅 | 房價漲幅(需扣稅後計算) |
套房優缺點一次看懂
套房的優點
- 總價門檻低
相較兩房產品,套房總價通常只有一半甚至更低,購屋負擔小。 - 地段多在精華區
常見於市中心、學區或交通便利地段,即使不是自住,也容易找到租客。 - 入門自住選擇
若目前不需要大空間,又有一筆頭期款,且房貸利息低於租金行情,買套房自住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 - 學區需求
部分家長會為了孩子就讀明星學區購買套房設籍。明星學區套房往往兼具保值與增值機會。
套房的缺點
寫在最後
買房時,究竟該選套房還是兩房?關鍵在於「需求」與「資金」。
套房的優勢在於總價低、地段佳、出租容易,是入門型投資或單身族、自住過渡期的選項;但它同時伴隨著單價高、貸款不易、轉手市場有限等隱憂。反觀兩房產品,雖然總價較高,但空間規劃完整、符合更多族群需求,自住舒適度與轉手價值通常優於套房。
套房適合現在
兩房著眼未來
因此,如果你的預算有限,且短期內沒有家庭成員增加的規劃,套房能夠兼顧自住與收租的彈性。但若考慮長期居住品質與資產保值,兩房往往是更穩健的選擇。
買房並不是單純比較坪數大小,而是要衡量「資金配置」與「生活需求」的平衡。看完這 6 點比較,相信你已能更清楚自己該走哪條路。
© 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以原文連結分享本文|禁止未經授權轉載、節錄或改作